Posted in: 其它

道德经-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973年帛书:万物】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 如神一般,超越万物,是无,也是演化一切万有的总源头。

  • 道理,法则,规律,真理,道路
  • 未显相与显相的

广义的道,包括未显相的宇宙本体,称为“空无”; 和已经显相、能观看到的万有、日月星辰。空无蕴含无比巨大的能量,能演化出显相的银河系、太阳系、地球,所以,空无是万物的源头。显相的天地日月进一步演化出植物、动物、人类、万物,所以称为万物之母。 

能量 – 物质 的互相转变 (宇宙爆炸论,量子论,精神与物质)

万物本无名,为了沟通、方便区分,人类给万物命名,贴标签。关于道的语言描述只是对道的抽象叙述。语言描述不等同于道本身。就像地图不能等同于一个地方一样。语言解决了交流的问题,同时也制造了一个问题:掩盖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的联系。

  • 无名有名 – 人的思考能力
  • 有欲无欲 – 人的欲望能力

所以要经常往返“空无”观察空无的奥妙(细微)体会造化之妙。 经常往返“有”中观察边界之所在,体会天地之浩瀚(巨大)。 

徼:边界。思想的边界比地图的边界复杂更多。 人的成长就是边界的成长。

佛: 一地不知二地事。 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有一个执着就有一个边界。怎么样知道触碰到了别人的边界?我们要时常观自己的内心,这个有和无,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在此你就能找到你和道之间的那个徼,它既是边界也是入道的小路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957475

常无欲,以观其妙:一直保持在无欲虚静的状态,以观察万物起始的微妙。妙,王弼的解释是“微之极也”。极小极微,以至于无形而不可见,就是“妙”,也就是事物的苗头。能够洞烛机先,看到事物的苗头,才能“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好的苗头,要扶持它;坏的苗头,要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

庄子说:“嗜欲深者天机浅”。

王弼的解释:“徼,归终也。”一件事物最终的结果,最终所能达到的边界,就是“徼”。题主所指牟宗三所发明的“徼向性”一词,就是据王弼的解释而来。事物的发展由微至巨,其间总有它的一个方向和轨迹。而它起点的至微和终点的至巨之处,都为常人所不见,必须无欲而有心之人,才能把握。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824lexq.html

空无(始)和万有(母),虽然名相不同,却都是道的一体两面,只是未显相和显相而已。在首谓之始,在终谓之母。

玄,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爲玄。象幽而入覆之也。凡玄之屬皆从玄。

The tao that can be told
is not the eternal Tao.   enduring, unchangeable
The name that can be named
is not the eternal Name.

The unnameable is the eternally real.
Naming is the origin
of all particular things.

Free from desire,    emptiness, vacuum 
you realize the mystery.
Caught in desire, existence, having, tangible materials
you see only the manifestations.

Yet mystery and manifestations
arise from the same source.
This source is called darkness.

Darkness within darkness.
The gateway to all understanding.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 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 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 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 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