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 原创, 哲学与心理, 成长的故事

从“人以群分”到“只有永远的利益”

从“人以群分”到“只有永远的利益”
--God loves everybody, but he does not like bad choices that people make. My best friend is God.
我一直奉行“人以群分”。 因为自己属于直肠子,脑子不转弯,交朋友就找自己同类。对于聊了半天,仍把我放在云里雾里的过客,我就绕道了。这样,我简单而且高兴地过了几十年。
这个处事交友的简单法则随着大女儿的一天一天成长遭遇了挑战。
大女儿7岁,就读一家教会学校。
很早就发现这个女儿非我同类。 她更多的时候在观察别人,观察周围,而不是说什么。 大概年龄小语言能力尚且有限吧。从学前班开始,家长们就说她“总是非常平静(calm)”。 一次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见到生日的小姑娘一袭闪亮的美人鱼装束,我正激动地跳起来,突然意识到边上的女儿面部没有多少表情,以她惯有地平静,一步一步地向着这个小姑娘走去。我这刚离地的身体,不知是应该惯性上升还是该让引力拉回来。有时我问她,喜欢妈妈还是爸爸。她要么说都喜欢,要么说喜欢爸爸。 再问,就索性不理我了。其实爸爸工作忙,我一直带孩子,她很粘我。 我只好转转自己的脑子,自省一下,这个问题实在地无聊。 女儿和我性格迥异,让我开始回忆这几十年一路走来碰到的人们。 第一次,开始怀疑我“人以群分”的做法是否应该叫“偏见”和“狭隘”。
不过,我还是觉得有必要引导孩子的做人和交友。一有机会,就会同女儿罗嗦,诚实和善良的重要性。 交朋友一定也要诚实善良。 对于我们判断不是这样的人,我们不能在背后说他们的坏话,但是我们尽量不要和这样的孩子玩。 不巧,她的班里正好有这样一个颇有心机的女孩N。
幼稚园时,第一学期N有一个非常好的小伙伴A (她们应该在幼稚园预备班就在一起). 我女儿有个最好的朋友M. M是个运动型有吸引力的孩子。第二学期,N开始对M感兴趣。 于是发生了一系列事件。 开始,陆陆续续听女儿告诉我,这个同学,那个同学说A不是个好朋友。有一次M的妈妈请女儿和其他几个同学去家里玩,女儿决定不参加,因为其中一个孩子传播A不是个好朋友。我表扬了女儿的有主见、有判断。又过了些日子,女儿也开始说A的一些问题。 我心下奇怪。同时,连着几天送孩子注意到A总是抱着妈妈哭闹。另外一个家长告诉我,N非常绝情,对A说:“我不再喜欢你。你别老跟着我。” 于是我对女儿说妈妈帮你问问,请A到我们家玩。 开始女儿说好的。可能A的妈妈对我们不感兴趣,虽然我们主动几次,她总有些推辞。不久,女儿也完全改变主意了,告诉我她不喜欢A. 其中的一件事情我当时没有完全听明白,直到暑假重新提起才清楚。 原来,有一天,A聚集了班里几乎所有的孩子把女儿和M围在一个圈里,对她们两个大叫:“你们撒谎。” (因为她们对别人宣称是彼此最好的朋友。)当时,M拉着女儿冲出圈子一起跑了。
我有些震惊,6岁的几个小姑娘,这样复杂。 我和女儿做了仔细的分析:A应该希望她和M是最好朋友才对,这样她可以和N继续保持最好的朋友。 于是她的做法应该是受N的指使,因为她尽管被N伤害,但她对N在情感上很依赖;而且她可能也不知道到底为什么“好些孩子传播她的坏话”,孤立她。而N喜欢M, 不高兴女儿和M在一起,也不高兴A粘着自己。 好厉害的N!
虽然情况清楚,可是女儿如何行为,我一时也没了主意,十分纠结是否让她避免和N接触。又觉得毕竟一小孩子,自己参与不好。只好联系咨询她的老师,几个邮件往来。老师的回信中提到两点:其一, God loves everybody, but he does not like bad choices that people make. (上帝爱每个人,但是他不喜欢人类的错误选择。)其二, 她的孩子11岁和13岁,她始终关心干预她们交友和读书。 于是我决定:女儿,我们不和这个小人精玩。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和M的家庭因为孩子的缘故也成为好朋友,家庭聚会,孩子sleepover, …。同时,N的家庭与M的家庭友谊发展的比我们更快,更近。 女儿和N也围绕在M左右。戏剧也在进一步展开,
女儿对M说,N假装喜欢我。 M说,是。
N不高兴M总在中间位置,M说:她不喜欢你,你不喜欢她,所以我得在中间。 N说,不管怎样,就是不公平。
M抱怨N总是问她,“我是你最好的朋友吗?”
在假装“双胞胎”活动天,M妈妈给三个孩子们定购了一样的衣服,告诉我:M说她希望和N穿一样的衣服,但是女儿是她的朋友。
一年级开始了,女儿两次坐上车就义愤填膺。一次因为N对她说:幼稚园的老师冲他们嚷,幼稚园的孩子们来了,一年级孩子让开。 一次,N告诉她,一个男孩子说“基督徒不应该过万圣节。” 因为那男孩和她一组,所以应该由她去教训那个男孩。 到此,我真是有些厌恶这个N了。 我和女儿交流,是否她自己听到这些东西;这些情况是否合理;即使真的,老师可能是开玩笑;男孩子的话即使错的,你当时又没听到,你过后想纠正,就告诉他,也不用自己生气;N除了告诉她这些,自己做什么了;N有没有告诉M或其他孩子,为什么只告诉你,她又不喜欢你。。。  于是,再借机强调:你自己肩上长的是你的脑袋;除了大群孩子一起玩,不要主动和N玩。
圣诞节后,M一家因为父亲工作缘故回欧洲了。 其间又有新朋友加入。 在playdates, sleepover中孩子们日益亲近,故事也越来越多,加上对远方朋友的想念。
最近,N时常会和女儿分在一起做项目。 问女儿怎么回事,告诉我,比如这次写故事,N觉得她的主意好就举手和她合作。
我再次提醒女儿,你知道N假装喜欢你。当一个人假装喜欢你的时候,你要想想,她可能有你不知道的目的。就她对待A的情形,我们还是不和她好,也不和她争朋友。 女儿回答:我也假装喜欢她。
假装喜欢一个人,容易吗?我知道我的孩子和大多数的小姑娘一样,善良而简单。简单?等一下,她好像也一幅“人小鬼大”的样子。
一天,我看到女儿有些郁闷,原来一个孩子说女儿喜欢的一个朋友其实不喜欢她。有次 饭桌上,偶尔开玩笑对女儿说,一年级,你还没有在学校哭过。(她在幼稚园里哭过几次。)于是引出她又哭了的故事。一个和女儿很好的孩子,因为女儿无意中打到她的肚子,尽管道歉,还是被告到老师那里。 女儿被要求到教室最后面,她认为只有坏孩子才去的地方。 老师其实也就是了解情况,让两个孩子握握手重归于好。女儿说她哭了,告诉老师情况,不过坚持不再次说抱歉。 老师也退一步,就让两个孩子互相拥抱一下吧。 想到有一次女儿被朋友无意撞肿了眼角,自己躲在滑梯下哭,直到另外一个孩子看到,帮她从办公室要来冰,她也没给老师说什么,直到我去接她,才又因为疼哭起来,说明了缘由。而且,N也是个有吸引力的孩子,好几个小孩子喜欢她。
班上一共也就不到10个女孩, 在这些小姑娘不断变化的朋友组合中,我有些迷惘。使劲回忆自己的经验教训,试图帮女儿帮自己找个出口。小学时期的我喜欢和男孩子玩,偶尔被女生孤立,不过自己稀里糊涂过去了。到了中学开始交往女孩子,印象很深我们全校大会通报开除了两个上个年级拨弄是非的女生。大学期间,又听说因为女生的嫉妒和是非,一个熟读《红楼梦》,讲得出小说中每个草,每种花的才女最终由于精神问题辍学。不过,6、7岁的女孩子,我还真没准备好,她们这么复杂。于是,跑到校长那里,交流情况。(没有直接和老师说,是考虑不想点名道姓。)校长对我的发现,一幅“你以为呢”的样子。哈,原来我是“too simple, naive.”
在否定了转学的可能性的纠结中,我不得不退一步思考。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抛开个人的感情和条框,其实孩子们在一起玩,至少目前阶段主要是谁的主意好,或者对哪组的游戏感兴趣,就一起玩。在我经历中,也碰到各样人物。国内老师绝对支持学习好的孩子,所以四年级以后,我就没被我认为有心机的女孩子打扰过。再年长一些,我就绕道我不喜欢的人。女儿可能和我并不一样。而且,社交能力非常重要。每段路上都会碰到各样的人物,我们都能饶开吗?
这时我想起了女儿幼稚园老师提醒我的第一点:“上帝爱每个人,但是他不喜欢人类的错误选择。” 我总算开窍了,其实人和做的事情可以分开。 我在忙于判断人物,忙于“群分每个人”的爱恨感情中迷失。孩子和谁玩,主要是基于“兴趣” 和对当时可选游戏的判断。而且,女儿自己也在不断成熟,日益自信。我们不在判断人,这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判断事情。
最近女儿几次问我:“谁是你最好的朋友?” 在我苦思冥想之际,从小学回忆到大学。她说,“是上帝。我最好的朋友是上帝。”
这大概就是我们也常讲的“对事不对人”了。于是也比较好理解和接受,“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我感谢主,孩子学校的老师们本着为服务上帝,让上帝高兴的信条,努力地爱着每一个孩子。是的,我最好的朋友是上帝。

发表评论